纵观A股市场的种种乱相。有人怪上市公司,内幕交易,做帐,利益输送。有人怪监管机构,执法不严,监管不利,权力寻租。有人怪券商,保荐做假,直投腐败。而敝人以为,究其根由还是买方力量的集体失位造成了A股市场的失效。毕竟,只有买方是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出去投资的。自己的眼睛不够雪亮,不能怪忽悠的人。尤其是那些坐拥百亿资产的基金们,他们没有制定出更高的标准,什么股票都买,什么价位都买,只为了击鼓传花,那可想造股票的卖方们会怎么做。造个有题材的产品呗。
对比国内外券商的投资研究报告,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外国研究报告的基本面研究很深入:产品线,现金流,增长率都有很细致的分析,估值模型也比较深入全面。而国内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事件分析,国家政策的调整。估值很多时候只是用一个简单的PE,报表没有进行调整,增长率的估计比较牵强,这样的估值,我们的买方基金居然还经常欣然接受。问时,他们大都对估值一笑了之,他们看的是报告中的事件和政策面分析。大概是,他们对股票价值并不关心,关心的只是其涨跌。我们的基金,支配着上千亿的资产,投资却像是个大散户,真是另人感叹。有人说是股票市场中占大多数的散户操作使基金只有像散户行事才能赚钱。我却认为不是,基金的力量是集中而有效的,如果都是以相同的理念,同样的价值准则和估值方法,其对市场的引导力量是无可匹敌的。
关键就是基金行业良莠不齐,而且他们各怀心思,背景不同,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千差万别。相比于欧美的基金经理,从在学校的学习开始,基本理念相同,职业背景类似,说的是同一种的语言。其在市场上对散户的引导力量是毋庸致疑的。在这些成熟市场,基金经理对公司的基本面是非常重视的,因此他们对券商的研究水平和服务是非常挑剔的。不能全面掌握行业和公司的研究员最终会被淘汰。与公司沆瀣一气的保荐商会被老练的基金经理看破,并最终会失去信誉,没有生意。基金也会用钱投票到治理好的公司中去,而摒弃上市只为圈钱,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的公司。在基金经理不断的要求和激励之下,研究会真正认真研究分析、并监视公司,没有达到赢利预期的公司会被基金无情的打压。分析师也会不遗余力的把公司翻个底儿朝天,让问题曝在阳光之下。管理层也会受到巨大的压力,后悔当初不该为圈这么点儿钱而上市,知道公众市场上的钱不是白拿的。就连政府也不敢在监管上行差踏错。因为基金经理是帮公众管理着钱,他们有力量与政府一较高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成熟、老练、有坚定信念的基金管理行业。一帮公众真正可以信任的,有操守的专业团队。只有有了强大、精明的买方,才能正本清源,汰劣胜优好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可悲的是,目前我们的买方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很多基金还习惯于技术型炒股,而并非投资。很多学过先进资本市场理念的专业人士因受不了短期业绩的压力而放弃了投资的信念,也走入歧途。更有硕鼠型基金,自认为深谙行业之道,行仓鼠之事。有什么样的买方,就会有什么样的卖方造东西给你。为了迎合这些基金,卖方不遗余力的提供各种技术分析图,讲解;各种内幕消息,行业领导思维揣摩; 各种政策分析,传言; 各种你想看到的“高增长”公司。上市公司也会不断造出各种财务数据,各种并购方案,各种送配手段。我们的买方大概没有去认真分析,这些准备卖给我的股票产品,到底是不是注水的,里面有没有三聚氰氨,而只想着有没有机会在更高点卖出去,有没有题材和可塑性。最终变成了大家都是卖方思维,看谁脸上抹的粉更厚。最终变成这粉底下的人长的怎么样变得并不重要了。
证券市场的社会职能就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好的公司,有效率,盈利高,成长快的公司,让他管更多的钱。不好的公司,让他募不到钱,甚至破产。优胜劣汰才能新陈代谢。没有人对公司基本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怎么分别公司好坏?这是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基本要求。我的钱,你是不是认真管理好,投资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了。还是去给我赌博去了。这是买方基金经理的责任去看好每一笔投资。每一个公司都应仔细分析,不能马虎。试想买方基金经理足够精明,又怎能让地方平台轻易圈钱,怎能让IPO轻易做假,怎能让并购题材轻易欺骗。如果你的水平还不如券商或公司,被他们轻易的忽悠了,那你确实不配承担买方基金经理的职责。
我们的大众投资者是宽容而可爱的,基金轻易就可以融资上百亿。拿着别人的钱,怎能不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专业投资者要清楚自己做的是投资而不是投机。要有自己的信念。短期的得失不能控制,但长期的回报一定是光明的。大道乾坤,邪不胜正。随着公众对金融市场的正确认知,终极买方,公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到时只有成熟、老练、有信念的基金经理可以胜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