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巨额的投机资金在中国的经济体中不断冲撞游走,先是投房产,后来投药材和大蒜,现在又跑到黄金和钻石。中国经济好像走火入魔一般,一会儿脑袋上鼓出个大胞,一会儿肚子又肿了起来。中央政府不断出台措施,但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是因为天量信贷一下子“补”给经济太多的能量。本来并不虚弱的身体,用了大补药。多余的能量必然要到哪儿去发泄出来。有如洪水一样,本来不宽的河道,瞬时水位大涨,冲毁人民赖以生存的田园。天量资金一下被“造”了出来,投资渠道尚不及拓宽,一下就冲进了普通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房市和商品市场。一时间,炒卖之风愈烈。

 

众所周知,鲧治水,用“堵”,功败;大禹治水,用“疏”,功成。如今,政府显然使用的是 “堵”的方法,用行政命令限制、打击在房产和商品市场的投机。短期成效显著,但能挡多久,不得而知。“水”是无孔不入的,还可以渗透;被挡住的水的势能只会越积越大。我们不能指望“堵”的方法可以长治久安。还是要找到疏导的方法。

 

问题就在于值得投资的产品太少了。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实际上是沉淀投资的海洋。期货市场是投机资金的黑洞。而在中国,股票市场渐失民心,已经成了央企圈钱,权贵套现,地方政府融资,内部人谋利的混沌名利场,小股东的利益无人保护,寡人问津。债券市场又只对金融机构高资产人群开放。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确很难找到可以取得与之相较的投资产品。投资者是被“逼”的投资房市和商品市场。

 

2008年股市惨败之后,很多投资者认清了中国股市的本质。这里不是为投资者服务的。准备买下公司的股权,等着公司成长赚钱分成是天真的想法。中国的上市公司还要为政府服务、为管理者服务、为关联企业服务,最后才轮到中小投资者。在中国这种特殊的股市结构中,连规模巨大的基金都不能有效规范公司,保护自己的利益,更何况普通散户投资者。更妙的是,股票的供给可以是无限的。上市公司热衷于不断配股,圈钱再圈钱,却又不能把钱有效的利用起来。而只是满足管理者对钱的控制欲和寻租权。多少公司不断募钱自肥管理层和关联企业,最终国有资产流失,股东欲哭无泪。

 

相比之下,房产做为一种稀缺资源,确实是极好的投资标的。我做过一个研究,从1997年到如今,一线城市商品房的走势基本与GDP的增长是保持一致的,相关性非常高。如果是长期的投资,房产的回报是非常稳固的,经常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并且抗通涨。更重要的是,房产不用管理者,不用担心应得的利益被寻租出去,或被大股东鲸呑。

 

商品投资也是类似,大蒜、药材的需求基本稳定增长,而供给的弹性不大。在水漫金山的大背景下,这是非常好的投资标的。就连著名对冲基金经理Paulson和谢国忠都看好大宗商品市场。蒜市没有相应的期货产品,就只能直接投资商品了。

 

投资者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来说最好的投资渠道。问题就在于中国股市的不健康和债市的不放开。如果能做好股市,让投资者真正放心,回报只与公司的运营情况相关,而且公司管理层是受监督并真心要经营好公司,投资者又怎会热衷于流动性不高的房产和商品市场。

 

现在中国的经济就好像金庸笔下吸了众多高手内力的段誉,多余的气在身体里乱撞。这时要做的不只是哪儿鼓出来就打下去,而是要坐下来修炼,打通任督二脉,使气归丹田。这任督二脉就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使钱真正送到需要的地方,能有效率的地方,最终转化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力。

话题:



0

推荐

三友

三友

11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人生快意之事,益者三友也,友直,友谅,友多闻。不谈公事,以博会友。 博主长期从事投资工作。 “A friend might well be reckoned the masterpiece of nature.” Ralph Waldo Emerson.

文章